昨天去二輪看的。
稱不太上是心得的小小感想,趁熱快寫出來。(毆)


簡介請見中文官方網站。想聽配樂或是看預告都可以到這找喔。


片名都叫伊莉莎白了,自然整部戲的重心都在她一人身上(這部片的角色還真的很少),所以導演也分了很多角度試圖探討這位偉大女王的真實面貌:

女人(WOMAN):被稱為「童貞女王」(the virgin queen),終身未嫁,但曾經愛上一位豪放不羈的海盜,最後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心愛的男人和自己最寵愛的小侍女共組家庭。

勇者(WARRIOR):當舊教徒衝進禮拜堂意圖行刺,她毫不畏懼的正面迎向槍口;當西班牙的十萬大軍準備橫渡英吉利海峽、直攻泰唔士河,她穿戴好盔甲,上馬直奔最前線。

女王(QUEEN):大臣建議全面掃蕩舊教徒,她卻說,法律是用來懲罰做壞事的人,我不會處罰沒有做任何事的人民,因為恐懼只會帶來更多的恐懼。


也可能正因為角度太多,這部片看來就不免顯得過於鬆散零碎:電影後半段經常出現的360度環視女王的畫面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意義,同時畫面切換太過跳躍,常讓人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甚麼事,也少了點一氣呵成的雄壯遼闊。

另一方面,這部片的焦點全放在伊莉莎白身上,凱特的表現當然大家有目共睹,但是其他配角相對就可惜了……雖然對我這家庭控而言,親情戲還是數度讓我落淚。

再來是愛情戲。可以很明顯的發現,導演極力強調伊莉莎白身而為女人的一部分:

女王曾要占星師為她的感情事占卜,然而睿智的老人只是看著她的臉便知端倪:「我已經很久沒在妳的臉上看見恐懼了。」

是的,她害怕這份感情。身為女王,她怎能愛上一個海盜?又怎忍心去傷害她最信任也最寵愛的小貝絲?於是她在察覺貝絲和華特情愫暗生之後命令他們兩人一起跳舞,企圖掩飾自己的感情,卻又在發現貝絲懷孕之後大發雷霆的趕她出宮……然而我知道她無法如此鐵石心腸的去傷害兩個她最愛的人。所以最後你看見女王釋放了華特,並在晨曦之中為他們的孩子賜福。

這段三角戀的結果,正呼應了片頭女王對貝絲所說的:「我真羨慕妳,貝絲。妳要好好代替我去體驗這世界。

不過我實在不怎麼喜歡華特‧羅利這個角色。剛開始口口聲聲說女王我愛妳,結果最後卻毫不留情的傷害她……嘛啊~看在他奮勇殺敵的份上就原諒他好了。


另一個重點在於「信仰」。故事的背景在16世紀中葉,正值新舊教水火不容的時候,導演安排了三組對照來強調這場徹底的宗教悲劇:

*信仰新教的英國女王‧伊莉莎白 v.s 篤信舊教的表妹蘇格蘭女王‧瑪麗
*伊莉莎白的重臣沃辛漢 v.s 身為舊教間諜的親弟弟
*最受寵的小侍女貝絲 v.s 信仰舊教而被放逐(?)最後慘死的表兄一家

結果,伊莉莎白在被逼著處死自己表妹時幾近崩潰;沃辛漢雖不忍對自己的親弟下手,也只能要他逃到巴黎,兄弟永不相見;小貝絲則是除了哭泣之外,完全的無能為力。

新教派不忍心傷害自己的親人,然而舊教徒卻為了信仰不惜犧牲。除了呼應片頭女王的宗教寬容政策,也凸顯出宗教與戰爭之間微妙的關係:信仰本應帶來和平,但它卻也是挑起歷史上許多戰爭的根源。宗教到底為人類帶來幸福或是災禍?經過了數千年仍的現在,似乎仍是無解。

不過儘管場面瑣碎、戰爭場面也稱不上浩大,但如同電影板板友所說,「至少它呈現了一部歷史片『該』有的樣子」。

單就取景角度上來看,我覺得有幾幕真的很棒,譬如說從上俯視女王站在繪著世界地圖的地板上,彷彿她站在世界中心;還有女王身著盔甲,騎馬在山丘上對英軍信心喊話的畫面、最後褪去盔甲只穿一縷白紗走向海岸,遙望西班牙戰船火染天際的凜然身影;另外瑪麗女王在斷頭台上,臨死前對劊子手那句無聲的「我全心全意地原諒你」實在太令人動容。

此外,要成就史詩鉅片,雄壯的配樂自是不可或缺。無論是交響樂的氣勢恢宏,還是女高音的悠遠吟唱,這部片的配樂都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。

若要我替這部片打個分數,恐怕只能拿到75分;不過,凱特‧布蘭琪的表現可以再加十分!!!從她一出場我就深深為她的女王丰采所著迷啊>///////////<

→延伸閱讀:時光之硯《伊莉莎白:輝煌年代》


※片尾台詞(官網按「精彩預告」,跑完之後會有凱特說台詞)

I'm called "the virgin queen", childless.
我被稱為「童貞女王」,並無子嗣。

I'm mother to my people.
我是人民的母親。

God, give me strength,_________ mighty freedom.
(這段聽不清楚,有沒有強者可以補完的?)


※最後一句,也是我最喜歡的台詞

I'm the queen, and I'm myself.
我是女王,也是我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歌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